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國際節能資訊

國際 中國大陸 - 北京綠色交易所將籌備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 發佈日期:2021-03-26
  • 資料來源: 北京新浪網
  • 點閱次數:965

採用上海-武漢「雙城模式」的全國碳市場啟動前夕,北京謀划又一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

  3月24日,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北京市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有業內人士透露,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的相關工作將由北京綠色交易所著手籌備,具體規則有待制定。

  《實施方案》還提出,將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將生態環境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提高使用績效。落實差別化電價要求,實施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促進節能節水減排。

  此外,北京還將完善綠色生產的制度和政策導向,督促國有企業帶頭落實,引導民營企業等其他主體參與,推進源頭減排。監督石化、電子等重點行業企業依法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項目。推進工業開發區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綠色低碳化改造。

  助力規範CCER項目,擴大交易規模

  即將於6月份啟動的全國碳市場採用了「雙城模式」,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負責交易,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負責註冊登記。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此次北京提出「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對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

  2013年起,我國陸續在8省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主要覆蓋發電、建材、鋼鐵等高耗能行業。而未被納入碳交易市場的風電、光伏、森林碳匯等項目可以參與自願減排機制,獲取國家改委簽發的核證自願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以下簡稱「CCER」),進而通過出售CCER間接參與碳交易。全國碳市場運營后,試點地區的碳市場短期內將繼續運營。也就是已經納入火電企業的碳排放配額交易在全國市場進行,其他行業的碳市場繼續在試點地方運行。

  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主要涉及的是與風電、光伏、森林碳匯等CCER機制下的碳產品。作為地方碳排放配額之外重要的碳產品,CCER曾經被寄予厚望。但由於市場缺乏流動性,且碳價較低、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範等問題,難以形成有效約束。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暫緩受理CCER交易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機構、交易機構備案的申請,待相關政策修訂完成併發佈后,再依據新辦法受理。

  作為全國八個試點之一,北京碳排放權交易於2013年11月28日開市,涵蓋重點排放單位943家。截至2020年6月,北京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6153萬噸,成交額近17億元;碳排放權配額(BEA)共成交超過3647萬噸,成交額超過14.91億元,市場表現居於全國七個試點前列。

  2020年9月21日,國務院發佈《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支持設立全國自願減排等碳交易中心。規範探索開展跨境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融資業務,支持相關企業融資發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研究員許文指出,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納入全國碳市場,對於推進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的制度建設,擴大CCER交易規模,發揮市場機制對林業碳匯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此次由北京承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或許對重啟CCER相關工作具有推動作用。

  「為CCER的相關交易提供一個全國統一的平台,理論上講肯定是更高效的做法。統一平台,統一渠道,對於各方而言都會在交易過程中更通暢更有效,也有利於有效管理。」林伯強表示。

  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實施方案》還提出,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發展綠色金融。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發放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健全綠色產業投融資體系,支持產業升級。推進排污權交易、環境污染責任險、重大環保裝備融資租賃。提升國際綠色投融資服務、氣候風險評估、綠色技術與產業合作等功能,推動建設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對此,林伯強表示,「北京畢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城市,能源結構很好,污染的企業也很少,所以北京出台的金融扶植舉措會有一定的示範作用,但不會很強。各地還需根據自身的能源產業結構等實際情況制定相應體系。」

  綠色金融是我國近些年推進的重點工作。實際上,自2017年起浙江、廣東、新疆、貴州、江西等地就已經設立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適合本地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和綠色金融政策。

  許文認為,在全國層面上還是要統一實施相關綠色金融政策和標準,在此基礎上允許地方因地制宜地進行政策創新,從而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促進環境治理上的作用。

  「此次北京市提出的僅是本市範圍內的發展聯動機制,和外省如何實現有效聯動並未在此次的實施方案中提及,略顯遺憾,這或許會成為將來北京市需要關注的重點。」林伯強說道。

  (作者:王晨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