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節能資訊
國際 中國大陸 - 《中小企業節能潛力分析及供應鏈節能減排政策研究》報告
-
- 發佈日期:2020-08-14
- 資料來源: 中國大陸國家節能中心
- 點閱次數:978
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規模小、數量大、分佈散,基礎管理能力偏低,生產技術相對落後,節能減排效率普遍低於大型企業。
近日,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舉辦線上報告發佈會暨研討會,發佈了《中小企業節能潛力分析及供應鏈節能減排政策研究》(以下簡稱《報告》),基於我國中小企業現狀和特點,結合能源管理政策分析、江蘇省試點調研結果、能源管理改進的必要性和供應鏈節能等研究結論,對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提出了建議。
節能試點企業能源管理進步空間大
為什麼選擇江蘇省為試點?“江蘇省是經濟大省,也是企業創業創新的集聚地,擁有大量優質的對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起到了良好支持和促進作用的創投機構資源。”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陳立立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突破3000萬家,江蘇省中小企業總數達319萬家,超過全國的10%。其中中小工業企業61.2萬家,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44530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97.5%,總數全國第一;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為7.6萬億元和4853.3億元,均占全省規上工業的60%以上。
“鑒於江蘇省中小企業的工業產值、技術水準和人員素質等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推進企業綠色化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陳立立說。
記者瞭解到,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自2013年起選擇江蘇省作為試點地區,開展典型行業中小企業節能潛力分析及供應鏈節能減排的相關研究。2015年8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聯合開展了“可持續能源管理體系(SEM)試點項目”,培育企業節能文化,促進企業掌握先進能源管理手段。
項目組從蘇州市選取了蘇州市典型的電子、化工和化纖行業中6家中小企業,分別為:順達電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群光電子(蘇州)有限公司、吳江易昌泰塑膠有限公司、江蘇盛恒化纖有限公司、吳江佳力高纖有限公司、羽田電子科技(太倉)有限公司,進行SEM試點,6家試點企業均為民營企業,均具備提升能源管理水準的意願。
在SEM體系的運作下,江蘇盛恒化纖有限公司在2016~2017年投資628.2萬元,實施了4項管理節能與5項節能技改項目,初步實現年節電量306.44萬kWh,節省能源費用約214.51萬元。企業獲得蘇州市“三星級能效之星企業”、蘇州市“迴圈經濟示範企業”、蘇州市吳江區“節能標杆企業”、吳江區盛澤鎮“節能降耗先進企業”等多項榮譽。
吳江佳力高纖有限公司在試點項目第一年投資302萬元,實施了4項管理節能與2項節能技改專案,初步實現年節電量751.15萬kWh,節省能源費用510.78萬元,單位產品能耗下降了11.02%。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建設,佳力高纖獲評2017年吳江區企業資源利用評價A類企業,享受能源費用及稅收優惠。
可見,SEM試點專案不僅為試點企業提升了社會形象,使其得到了所在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財政獎勵,更使得企業把節能減排作為長遠目標,深入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增強了企業實力。
同時,《報告》指出,從6家試點企業整體實施情況來看,仍然存在政策適用性、節能意識提升以及專業能力提高等問題。並且,從試點企業調研和走訪情況分析,大多中小型企業只關注生產及企業效益,部分企業節能管理基礎薄弱、能源管理水準較低、企業職工節能意識淡薄、節能監管不到位、能源計量和統計管理工作薄弱、能源策劃與評審工作不全面、獎罰制度不明確。
以綠色供應鏈推動中小企業節能減排
中小企業作為供應鏈上的某個環節,受市場導向和核心企業影響較大。《報告》認為,基於市場手段,通過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對中小企業提出約束性要求,落實綠色供應鏈管理,可以有效推動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全面開展。
能源基金會工業節能專案負責人何平認為,推動企業內在的節能動力需依靠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約束和鼓勵,包括環境保護政策、標準的實施;另一方面是市場,通過市場因素來證明,推動中小企業節能最好的舉措是綠色供應鏈。
同樣,《報告》也認為,基於市場手段,通過政府和核心企業從市場供應關係角度約束中小企業開展節能減碳工作,落實綠色供應鏈管理,在供應鏈管理中綜合考慮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有望推動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全面開展。
中小企業是綠色供應鏈中的一環,或者是供應鏈當中的一環,這是無可改變的事實。何平表示,對於一個供應鏈而言,中小企業位於供應鏈的底端,很容易受頂層供應鏈的影響。
《報告》認為,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通過供需雙向選擇,可以推動上下游企業改進環境管理,進而減少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環境影響。因此,調動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大型零售商及網路平臺等“關鍵少數”參與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積極性,以點帶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將有助於推動我國經濟綠色轉型。
當前,綠色供應鏈在我國的實踐同樣多是大型企業,推動模式自主性強且關注的點各不相同,有的企業關注節水,有的關注節能,有的關注原材料選材等,全社會推動綠色供應鏈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同時,基於企業微觀層面的推進機制缺乏系統性,可複製性差,不利於推廣。
從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情況看,不少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機構及中外合資企業已經開展了多年相關實踐,規章制度相對完善、運作機制較為成熟,其主要原因是企業總部對此提出了要求,也有部分企業自發開展了此項工作。相比較,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的內資企業數量較少,即使已經開展,也多是處於起步和摸索階段。由於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對於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講,還比較陌生,而過於分散的法律政策則很難引導廣大企業參與到此項工作中。因此,需要進一步在探索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進而全面推行。
中小企業能源管理共性問題亟待解決
《報告》指出,目前,中小企業能源管理和節能減排普遍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工藝設備落後,能耗高,污染大。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式是粗放式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以低技術含量高勞動強度的產業為主。由於工藝水準低,技術落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部分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比大型企業同類產品高出50%左右,造成了高額的資源消耗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是節能減排投入不足。由於設備太貴,企業規模過小,資金壓力大等諸多原因,中小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投資嚴重不足。一般只有在獲得國家財政的支持下,才進行節能減排投資。再加上相關部門對於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監督也不是很嚴格,造成許多企業節能減排流於形式。
三是節能減排技術應用水準低。由於資訊管道不通暢,缺乏為節能減排服務的仲介機構,中小企業無法及時獲取節能減排的新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水準普遍落後。
四是節能減排意識薄弱。很多中小企業僅注重成本和經濟效益,而節能減排意識欠缺,沒有專門制定相關節能減排規章制度,也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和人員。
基於此,《報告》指出,相關節能主管部門對中小企業在節能減排中遇到的問題應給予重視,並提出如下中小企業能源管理政策建議。
一是完善現有政策,加強財稅、綠色金融以及節能自願協議等中小企業適用的針對性政策。開展中小企業節能自願協議活動,加大對中小企業研究開發和引進節能環保生產技術的財政支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加強能力建設,並加大力度制定技術支援類政策。加強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的制度建設,對能源消費和排放總量不同的中小企業實施分類管理制度,規定不同的降耗標準;對企業的節能減排管理人員實行從業資格認定制度,並加強對節能減排管理人員的培訓;建立中小企業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資訊披露制度。
三是建立政策目標,加強考核監督。在“十四五”規劃中制定中小企業節能工作目標,加強年度評估和考核。加強中小企業節能監察和執法,督促其儘快淘汰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用能設備。應制定和出台有關節能監察條例和辦法,完善和更新需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生產工藝的目錄和實施辦法。
四是鼓勵中小企業建立能效網路小組,引導企業參加小組並分享、學習和借鑒先進的能源管理經驗。
五是探索綠色供應鏈節能減排,以供應鏈核心企業、大型採購方、龍頭行業等為紐帶,通過供應鏈節能管理,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向深度和廣度開展。